在非遺“匠人”寧保狀的工作室內,赫然懸掛著一幅大字,上書“大漆之光”,這是寧保狀的老師——中國漆畫泰斗喬十光先生為他所題。
寧保狀,河北省館陶縣人,“寧氏漆藝鑲嵌技藝”第四代傳承人。他的父親是木工,寧保狀從16歲開始,跟著哥哥寧保平和老師喬十光學習制作漆器。20多年,輾轉多地,最終他扎根津南,專注漆藝鑲嵌技藝。
漆藝,是一門古老的藝術,中國的漆藝歷史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。漆,從樹的身體里流出來,經過一代又一代匠心的澆筑與雕琢,讓這種源自自然的珍貴饋贈煥發(fā)出無限光彩。制作一件漆器,繁瑣又精細,通常有制胎、刮灰、裱布、髹漆、裝飾紋理、磨漆、陰干、拋光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漆壁畫《盛世長安》部分展示
寧保狀的“一技之長”在于蛋殼鑲嵌,在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中,他將蛋殼作為主要鑲嵌材料,鑲嵌在漆器上,創(chuàng)作出了一系列充滿質感的漆藝鑲嵌作品,其中屏風、壁掛、條屏、漆畫等廣受大眾喜愛。他參與創(chuàng)作的大型漆壁畫《盛世長安》也是其職業(yè)生涯中的亮點之一。這幅約有100平方米的漆壁畫是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天津美術學院合作的成果,其中由蛋殼鑲嵌而成的仙鶴圖案正是由寧保狀親手完成。這幅作品不僅展示了寧保狀的技藝水平,也體現(xiàn)了他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熱愛。“做漆器,就是和時間磨,一件漆器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成,一是需要多道工序,二也需要反復陰干、反復修胎,這個東西急不得,它是技藝與時間共同去創(chuàng)作、去沉淀的一門藝術?!睂幈钫f,“二十年來,我在學習、制作到創(chuàng)作漆器的過程中,越來越堅定地要把它當成一輩子的事業(yè)去做,在傳承中不斷創(chuàng)新,希望為這門古老的技藝增添更多生機與活力。”
時光不敗風華,大漆之光,不止是器物的華光,更是澆筑于此的時光,是代代相傳的榮光。記者采訪寧保狀之時,他和他的學生正將一幅參與嘉德拍賣的漆畫作品《尊》懸掛起來。20年專注,是一份堅持與熱愛讓一位青澀的小鎮(zhèn)少年成長為煥發(fā)異彩的非遺傳人。津南區(qū)厚植非遺傳承熱土、搭建名家工作室、為非遺保護提供溫暖“港灣”,“寧氏漆藝鑲嵌技藝”也于2018年在津南區(qū)被成功申請為區(qū)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讓這份深藏數(shù)千年的技藝得以綻放津南。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文化產業(yè)園鐵六木工坊漆器空間寧保狀是入駐榮程時代記憶的非遺傳承人。漆器工坊里,他取材天然大漆,用手工制作,并加上現(xiàn)代審美設計,讓已有千年歷史的漆器重新回歸人們的生活中,制作出了數(shù)百件具有現(xiàn)代氣息的生活器物,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漆器文化,并開設課程,讓大家可以在此體驗傳統(tǒng)技藝與手作的樂趣,進一步擦亮“寧氏漆藝”品牌。
寧保狀還隨榮程集團走進天津多所中小學及高校,攜手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,并積極承擔文化交流的責任。今年5月8日,智利、哥倫比亞、尼加拉瓜、洪都拉斯駐華使館外交官一行到訪榮程集團并參觀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,寧保狀現(xiàn)場展示了寧氏漆藝鑲嵌技藝,并邀請外交官們體驗了漂流漆工藝,精湛的技藝引得外交官們嘖嘖稱贊。
視頻、文章來源:融媒津南